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学院概况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海华学院首批招生本科的专业学院,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学院紧密对接社会对计算机领域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完善的教学设施体系,拥有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科学与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等多个专业实训实战实验室,依托项目式教学环境,助力学生在校内积累实战经验。

学院与华为、浙江达峰科技集团、东软集团、中软集团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教学—实践—实训”一体化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战能力与专业素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信息科技领域输送优质专业人才。

二、师资力量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近30%,4人具备博士学位,硕博学历教师占比超90%,形成以骨干为引领、中青年为主体的人才布局。学院教师来自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火箭军工程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多元化学缘背景赋予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科研层面,多数教师具备国家科研课题经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领域深耕,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并重。近年来,全院教师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 300余篇,成果覆盖多个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学院在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三、专家介绍

(一)院长

孙福权,教授,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高校大数据联盟理事会理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秦皇岛市委特约顾问、福建省生物数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监事长,曾担任东北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带头人、辽宁省SAP ERP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辅助诊疗、供应链管理、企业信息化ERP关键技术研究等。

(二)党支部书记兼学生工作副院长

孙佳奇,中共党员,主管学院党务和学生管理工作。深耕学术领域,先后在省级期刊发表专业领域论文近10篇;积极投身教育实践,荣获“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曾获评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先后参加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培训班、全省社科研宣传骨干研修班并荣获优秀培训学员称号。笃信“凡是成之,必在干之”,紧跟学工发展趋势,助力学生成长。

(三)副院长

34D3

张磊,中共党员,硕士、软件设计师,主管教学科研工作。深耕智能数据处理领域,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核心课程,所授课程《数据结构》获评精品课程。带领学生在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并荣获优秀组织个人称号。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推动课程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助力学院人才培养。

(四)王翠荣教授

王翠荣,女,1963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原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数据中心网络虚拟化、大数据分析等。发表EI、SCI检索论文100余篇,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东北大学985信息化平台资助2次。获得三次秦皇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讲Internet网络互联技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等课程。

(五)唐四元教授

2505

唐四元,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中国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应用学会仪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大连市测绘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GPS、GIS、物联网技术开发与应用。主持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研课题、横向课题20余项,在《测绘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卫星差分数据链系统、海测导航定位触发器两项专利。主编《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1-4版)、《物联网基础教程》教材,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六)毛玉萃副教授

毛玉萃,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曾任职于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主要研究领域: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信息系统等。讲授的课程主要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离散数学、python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七)李建军副教授

李建军,博士,副教授,中共党员。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内或军内项目多项,其中,军内科研项目10余项,教育部课题2项,广东省教育厅课题2项,辽宁省高校基本项目1项。获得军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本,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全国各类大赛多项。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数学、自然科学及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掌握,旨在赋予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使其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科研及应用开发工作。

在教学模式上,专业构建“能力导向+项目协作+竞赛驱动” 的渐进式教学体系,依托完善的课程实践体系与专业实训实验,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强化技术应用意识。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计算机专业核心概念与方法,还将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到实践中,高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迅速地成长为适应行业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设计C++、Java编程技术、嵌入式开发、人工智能、移动应用开发等。

(三)毕业去向

1、人工智能与算法设计

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从事智能系统开发与算法设计,任职AI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工程师,适配互联网大厂,技术稀缺岗位。

2、网络安全与系统防护

专注网络攻防、数据加密及安全体系构建,岗位含网络安全工程师、渗透测试专家,职业稳定性高。

3、系统架构与云计算

深耕分布式系统、云计算架构设计,掌握微服务等技术,任职系统架构师、云平台工程师。服务互联网、通信等部门。

4、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

聚焦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领域,适配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用人需求,职业方向含高校教师、研发工程师。随算力技术迭代,相关岗位将成为技术创新核心,需求岗位增长旺盛。

(四)专业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尚巧玲 15541106569

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一)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结合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并融入艺术元素,形成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形成了“2+2”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即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艺术设计和传播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意愿和对计算机相关人才需求的特点,个性化设计自己的职业取向,专业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核心素质能力的提升,以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和新媒体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数字视音频处理、三维造型与动画技术、移动平台游戏开发、软件工程、虚拟现实技术。

(三)毕业去向

1、影视制作与传媒领域

毕业生可以在影视制作公司、传媒公司、电视台等机构从事影视制作、后期剪辑、特效制作等工作。

2、游戏设计与开发领域

针对该领域学生可选择从事游戏设计、游戏策划、游戏编程、游戏测试等工作,可担任游戏美术设计师(如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制作和特效设计等)、游戏程序开发员和游戏测试员等角色。

3、互联网与移动应用开发

针对该领域学生可以从事移动开发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后端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岗位。

4、网络与新媒体领域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熟悉数字媒体的制作、管理和传播,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内容的质量和互动性,满足用户对高质量媒体内容的需求。

(四)专业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赵蕊 15142311098

六、软件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软件工程专业面向数智化时代,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旨在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知识体系完善、具备软件思维,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掌握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能够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实际较复杂工程问题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采用“理论+项目+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与产业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二)专业主干课程

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建模技术、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验证、移动应用开发、Linux操作系统、云计算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等。

(三)毕业去向

1、软件开发与系统设计

可从事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及维护,包括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编码实现、测试部署等。如Web应用开发工程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等。

2、测试与质量保障

负责软件产品的测试、质量控制及系统集成,确保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岗位包括软件测试工程师、自动化测试工程师等。

3、运维与系统管理

负责软件系统的运维、服务器管理及网络安全,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岗位包括系统运维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

4、产品经理

负责软件产品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包括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项目推进等。

(四)专业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张玉辛 15942638832

七、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专业介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22年9月被教育部增设为交叉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是国家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热点技术而设置的特色专业,涉及软硬件理论、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

本专业培养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具有开展智能数据分析、处理、应用开发与测试能力、智能计算框架的搭建、数据装载、存储、计算等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相关企业、科研、事业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智能数据分析研发、设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主干课程

数据结构、离散数学、Python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机器学习、数据预处理、深度学习框架、数据挖掘技术(含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图像分析。

(三)毕业去向

1、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将人类语言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负责开发和实施自然语言处理算法,解决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对话系统等问题。

2、机器人编程:机器人工程师负责开发和实施各种类型的机器人,从事机器人的研发与设计工作,包括机械结构设计、传感器与感知系统设计等,为机器人赋予更智能、更高效的工作能力。

3、数据挖掘工程师:数据挖掘工程师负责从各种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解决各种科学问题。毕业生需要掌握各种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工具,并能够将这些工具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 专业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李琳 18041102580



版权所有: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昌盛街道学府大街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