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作者: 时间:2024年12月11日 10:02 点击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9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运用计算机基本原理与技术于计算机技术研究以及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能力,胜任计算机技术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计算机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五年之后应达到以下目标:

1.思想政治品质: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

2.专业知识:具有全面的工程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跟踪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 综合素质: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交流、协调、合作、竞争和项目管理能力。

4.创新创业: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和提升能力。

5.专业实践能力: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较强,能够胜任计算机相关领域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工作。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训练,掌握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计算机行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 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用于工程问题的表述;

1-2 能够对具体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3 能够将科学原理和工程方法用于计算机领域具体问题的求解模型分析;

1-4 能够将科学原理和工程方法用于计算机领域工程问题求解方案的比较与分析,得出结论;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计算机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参数;

2-2 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建模和表达;能运用科学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分析、比较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多种方案;

2-3 能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计算机系统、软件或硬件单元,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确定其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3-2 能够根据特定需求,设计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单元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3 能够结合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对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掌握计算机学科相关软硬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2 能够基于计算机专业理论,针对特定软硬件需求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4-3 能够依据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软硬件开发工具,包括对计算机领域复杂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开发技术和工具的局限性。

5-1 掌握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平台和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5-2 能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平台和工具,用于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仿真模拟和解决方案实现,并理解其局限性;

5-3 能够运用文献检索工具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获取计算机领域技术与工具的最新进展;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具有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经历;

6-2 了解和熟悉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6-3 能客观评价计算机工程实践和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面向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系统开发中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识别及预测软件开发、实施、维护中可能出现问题,具备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能力,能够洞悉或预测软件开发、软件实施、软件维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7-2 理解和评价信息技术发展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7-3 接受技术伦理学教育,具备技术伦理学知识,针对环境和发展的影响进行自我约束。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8-2 能够拥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8-3 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理解团队的角色构成和职责分工;能够主动与其他成员共享信息,倾听其他成员意见,合作共事;

9-2 能够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并完成团队分配的任务;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具备一定的社交技巧,能够使用技术语言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与表达,能够就与本专业相关的当前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10-2 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和组织能力,具备初步的工程技术文档写作能力;

10-3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计算机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理解并掌握计算机领域工程项目涉及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能够将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在多学科环境下的工程项目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能认识不断探索、学习和实践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 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掌握自主学习方法,适应个人和职业发展。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专业核心课程

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编程技术。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见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修业年限

学制 4 年,修业年限为 3-6 年。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最低修满 157 学分。

八、授予学位

符合《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试行)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版权所有: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昌盛街道学府大街117号